close

 

加班

作者:范雲(社會民主黨召集人,台大社會系副教授)

工總七月底提出的白皮書,控訴著企業界所承擔的法定勞動成本過高,工總一發聲,立刻得到藍綠兩大政黨總統候選人的積極回應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重要政策顧問林萬億老師,也在經濟日報呼籲,「別再加重企業負擔了」。

看起來,企業界很辛苦,負擔沉重。但我想問,難道勞工這幾年有過得比較好嗎?這十六年來,台灣GDP成長了一點五倍,可是薪資文風不動,維持著十六年前的水準。如果經濟是成長的,但企業跟勞工都苦,問題究竟出在哪?應該照顧人民的政府,為什麼躲在後面,任由企業與勞工捉對廝殺?

稅收不公導致政府財政收入不足,因此政府在思考社會福利的財源時,不是要從企業界榨出來,就是要勞工們自己照顧自己。試想,台灣若有符合重分配的稅制,從大財團手中拿出更多的稅收,在各種社會福利上政府就能出負擔更多,中小企業與勞工,負擔也會相對減輕。

可惜的是,台灣現在稅制卻是極端地偏向大財團。2011年的統計顯示,二十四家獲利超過一百億元的賺錢企業,平均實質稅率只有9.1%,比許多的受薪階級都低許多。因為政府編列了許多名目,讓這些百億企業可以減免稅。

更別說光是獎勵投資條例、促進產業升級條例,以及最近的產業創新條例,從2001年至2013年政府總共提供了1兆4千多億的租稅減免,已經快等於一年的中央政府收入。中小企業負擔之所以沈重,事實上是因為政府太過照顧大財團,造成租稅不公,政府便將原本應該擔起照顧人民的責任完全卸責給中小企業。

除此之外,2008年遺贈稅從50%砍到10%,當年的賦稅改革委員會曾經提出,必須搭配提高消費稅與資本利得稅。但當時的執政黨,沒有配套的就匆匆降低遺贈稅,造成國庫的數百億的損失。2010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從稅率25%降到17%,每年國庫又約損失一千億元。

近日金管會及證券商公會所帶起廢除證所稅的聲浪,充分凸顯台灣的稅制中,只有所得稅,沒有財產稅與資本利得稅的思考。因此,綜合所得稅的收入來源裡,73%都是薪資所得。證所稅的改革一再退讓,殘存的稅制公平精神,不知是否又會因壓力而變卦。

國家不應繼續照顧百億財團,好好回頭看看在勞工階級跟中小企業主身上的重擔吧!國家領導人不能僅是卸責,早該檢討的稅制不公,不能逃避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戀水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